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
原创 邓国良 中国药店
近期,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一起药品安全典型案例,暴露出当前药品零售市场在“药店+互联网医院”合作模式下,处方药销售环节存在诸多乱象。
公布的案件信息显示,涉案药店在短短4天内竟然售出350瓶人血清白蛋白,其提供的互联网医院电子处方存在开药数量、诊断症状等异常一致问题。当执法人员联系处方上登记的“患者”核实时,均否认是本人购药。
经核查发现,涉案药店为了扩大销量,在经营过程中收集了一些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以他们的名义,利用互联网医院AI生成处方无需核验身份的漏洞,套取了大量的电子处方,并伪造相关记录和票据。而后指派店员将药品成箱带离药店,到各大医院上门推销。购药人可匿名购买,无需提供处方,甚至不需要描述病情。
最终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进行查处,并将相关互联网医院违规使用AI开具处方的问题移送卫健部门处理。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当前处方药违规销售的现象在整个行业内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I“秒开处方”根据相关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执业药师开展在线药学服务时,应当由其本人真实开展,不得以人工智能程序替代服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药店为了盲目追求销量和效率,利用互联网医院AI开方的漏洞开具虚假处方,其所谓的“在线问诊”“远程审方”全是假的,仅仅是应付监管的“合规道具”。整个流程完全由AI操作,并没有医生和药师实际参与。前不久,某报记者实测了从某O2O平台购买某款流感药品的过程,速度快得有些“离谱”:下单后平台提示“请选择线下已确诊疾病”。在“疾病栏”选择了“流行性感冒”,并确认“已确诊此疾病并使用过该药,且无过敏史、无相关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很快购药订单就通过了验证跳转至问诊板块,一位互联网医院“医生”迅速接诊,并发来一段固定内容:“您好,我是××医生,已收到您的开药诉求,正在为您诊断开方,预计1分钟内,请不要离开。”“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信息需要补充?如无,我将依据您的病历资料开具处方。”“是否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在使用该药品过程中是否有过敏和不良反应?”全程无任何回复的情况下,医生瞬间就将处方开出,并发来用药建议,整个问诊对话随即结束。随后通过所谓的“远程审方”就直接跳转到付款页面,整个过程仅需几秒钟。
违规首诊成常态《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只能接诊复诊的患者,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对于不符合复诊条件的应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然而现实却是,大部分药店面对来买药的患者几乎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只要是有购买处方药的需求,不管是首诊还是复诊,就引导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而后开具处方并售药。有的药店甚至都不需要顾客操作,直接就由工作人员代劳了。
处方药违规销售危害巨大
对于患者来说,由于没有经过实际的诊断和处方审核,其用药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可能因用药不当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危及生命健康。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些钻空子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挤压了合规经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社会效应,破坏了“药店+互联网医院”这种便民模式的发展生态。
给药店的建议
随着这类问题的不断曝光,监管部门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问题必将越来越重视,任何违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的处罚,药店切勿心存侥幸,在处方药销售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强化处方审核管理
药店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才可销售。同时,严格执行处方审核制度,确保收到的每一张处方都真实、合法、可追溯。
对于前来购药的首诊患者,需凭实体医疗机构的处方才可调剂,绝不能引导其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违规开具首诊处方,更不能出现“先药后方”“代客问诊”的情况。
2. 严格筛选合作机构
药店选择与互联网医院合作时,应该严格把关,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机构。对于来自互联网医院的处方,应审核其用药合理性与真实性,还要甄别是否由 AI 生成。一旦发现对方存在AI问诊开方等违规行为,应立即终止合作,并向监管部门反馈,切不可利用其漏洞套取虚假处方。
3. 合理使用AI工具
药店应引导店内药师正确使用AI工具,发挥AI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但要把握“技术辅助而非替代”的原则,确保药师的专业主导地位。构建人机深度融合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使药师在AI的加持下,实现效率提升和服务升级的目标。
广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