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网络配资,第十九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发布“2025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宝安区位列全国第12名,较2023年跃升12位,正式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第一梯队。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宝安成为国家实施“前海战略”主战场以来,以“文化强区”建设为引领,通过重大项目落地、政策体系优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能级全面提升的集中体现,前海与宝安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
世界级地标构筑文旅新格局
宝安以世界级文旅项目为牵引,快速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今年9月29日,全球纬度最低、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正式营业。同期,全球最大实体书店“湾区之眼”开门迎客,吸引三体沉浸式VR体验华南首店、聚橙“湾剧场·万有空间”等重大项目落地。全国最大的户外水上舞台欢乐剧场作为十五运会闭幕式展演地,采用“陆域看台+水域舞台”双结构设计,已成功举办首演,未来将打造集国际级演出、时尚发布与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滨海文化地标。此外,紫荆文化深圳总部大厦已于2024年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建成,将集聚总部办公、创意展示与文化交往功能,进一步强化宝安在大湾区的文化枢纽地位。
宝安还精准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近两年挖掘项目百余个,推动雪花啤酒博物馆、阅文全球首店“阅文书园”、潮玩龙头泡泡玛特供应链公司等50余个项目,意向投资额逾300亿元。
产业载体提质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
宝安通过梯度培育机制,构建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的新型产业载体格局。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72家、上市文化企业9家,深圳文化企业100强16家;区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1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园区7家。政策支持方面,宝安于2025年出台《关于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是宝安近年来首个针对文体旅产业的综合性扶持政策,该措施通过创新机制和精准支持,填补了宝安区此前文体旅专项政策的空白,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2024年至2025年9月,全区落实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3000万元,覆盖项目近900个,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宝安文体娱乐业规上企业数量从20家增至54家,营收规模较2023年扩大近七成,增速排名全市第四。
数字创意产业成增长核心引擎
宝安将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系统构建“六个一”工作体系,明确链主企业、重点项目与创新平台。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被遴选为产业集群链主,打造中宣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认证南方中心创新平台,依托奋成智谷大厦、深圳新桥影视产业基地、三诺智慧声谷大厦,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2024年,宝安规上数字创意产业企业达301家,实现增加值约67.85亿元,位居深圳市第二;2025年上半年企业数进一步提升至313家,营业收入约358.3亿元,同比增长28.2%,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新桥影视产业基地通过“微短剧+品牌”“微短剧+文旅”模式,联动清平古墟等历史街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创新生态。
品牌活动与文创转化双向赋能
宝安持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文博会宝安展区通过公开招展、定向邀约等方式,年均展示超100家优质文化企业、500余件文创产品,吸引参与人次超20万。连续5年举办的深圳设计周之宝安文创设计大赛,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累计推出19款市场转化产品,产生经济价值约4000万元。其中“锦鲤暖手宝”被评为“深圳礼物”,多款作品入选“中国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2024年,宝安在国际会展中心高线公园常态化推出“宝盒”文创展,集结40多家企业的近300件产品,并举办产业交流与市民文化活动9场,推动文创IP与消费市场深度融合。
未来,宝安将聚焦新质影像产业机遇,以影石创新、洲明数字等龙头企业为载体,推动智能影像设备与数字文娱优势融合,引导新质影像产业生态化集聚。依托“企鹅岛”与数字文娱产业基地,重点布局“游戏+电竞赛事”生态,建设全国知名的游戏聚集基地。此外,宝安将发挥多层级场馆优势,深化与港澳合作,培育舞台剧、音乐剧、脱口秀等演艺新业态,建设湾区演艺中心。在空间布局上,通过紫荆文化总部大厦、清平古墟、凤凰古村等项目的联动提升,构建错位发展、集群共生的文化产业新高地。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强网络配资
广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